翁文灏主政国防设计委员会、资源委员会、战时生产局期间与国外对华军售及经援

2020-08-08 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翁文灏、胡适、丁文江等自由派知识分子创办了《独立评论》杂志,翁文灏随即成为独立评论派活跃的核心人物之一,作为在野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抨击时弊,臧否人物,指点江山,踔厉风发;在国难当头之际,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体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固有的家国观、历史观以及与之相称的担当、责任与义务。

1932年11月1日国防设计委员会成立,翁文灏实际上已经以国防设计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介入国民政府对日秘密备战工作。他利用自己的学术专长侧重于如何利用中国的各种资源建立国防重工业体系,以促进经济发展巩固国防,为迫在眉睫的反侵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从此翁文灏由学术界而政界再入中枢,扮演的是襄赞元戎的角色。

他与周围的一群同志皆怀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对国家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认同感。一战后德国迅速崛起,以国防为导向的经济建设模式获得成功,改变了战败国的屈辱形象,这对同时受《凡尔赛和约》排斥的中国来说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1935年翁文灏在河南焦作中福煤矿任整理专员,忽然接到蒋介石从成都拍来的电报,招他立即到成都。见面后要翁文灏和两个德国人洽商,翁文灏在齐焌的陪同下见了德国军火商汉斯·克兰(Hans Klein)。

此前德国曾派克兰到中国,先是与广东的军阀陈济棠接触,想用易货贸易的形式把军火卖给陈济棠,因为条件未谈妥,德国人放弃了陈济棠,直接找到蒋介石,蒋介石就将此事交孔祥熙办理,孔祥熙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Schaht)签订了经济合作合同,但未正式实行,而德国急需战略军工原料,因此非常焦急。此时翁文灏已就任国民党行政院秘书长,克兰不断前去催问;克兰虽是军火商,但却是以德国政府私人代表的身份出现,处理这一秘密交涉。既不通过中国驻德大使,也不通过德国驻中大使;在中国是以翁文灏为对手,而在德国则以沙赫特为对手;中间人则是克兰、齐焌。随即中国方面派出以顾振为团长,王守竞、凌宪扬、丰悌为随员的代表团到德国,德国政府给予该团高规格的接待,经过很短时间的接洽,4月18日沙赫特与顾振代表德中双方共同签订了《德华信用贷款合同》。德国政府给予中国政府无限期周转信贷(Rolling Credit)1亿金马克。该合同规定:在1亿金马克的限度内,中国可向德国购买军火和兵工厂及重工业设备,由中国陆续用钨、锑、桐油、生丝、猪鬃等产品抵付。

早在1934年8月23日,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与合步楼公司在庐山的牯岭签订了《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 又称《合步楼条约》,中国开始用钨砂、锰砂等战略性原料和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尤其是军需品。这个完全平等,双方享有相同的权利的易货贸易条约为中、德双方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而言,它解决了因内战和巨大预算赤字导致的无法向国际贷款的困境,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发展,也给中国军队的革新提供 了巨大的帮助;对德国而言,条约签署后,中国向德国提供的原材料满足了德国的部分需求,使德国几乎不用在国际原材料市场为收购战略物资耗费巨额外汇。

在德国的帮助下,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现代国防工业。在这期间,中德两国的工业产业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在中央集权管理下,工业化的效率大大提高。1934年1月,德国通过“工业产品商贸公司”,也称合步楼公司(HAPRO,全名为 Handelsgesellschaft für industrielle Produkte)常驻中国,将资金、技术与生产设备转移到中国来投资。这实际上是利用私有公司的外壳来避免它国的异议。
     根据中德两国借款合同的规定,德国除供应中国大批军火外,还供应兵工厂和重工业设备。兵工厂设备包括:炮厂、机关枪厂、光学仪器厂、硫酸厂等等。中国抗战期间在西南几省新建的兵工厂的主要设备,几乎全都来自德国。重工业方面,德国主要帮助中国建设钢铁厂、钨铁厂、氮气厂、煤炼油厂、油矿等;湖南湘潭中央钢铁厂为重点,计划建造250吨的高炉2座,60吨平炉4座,年产钢锭10万至15万吨,德国除了供应全部设备外,由德国克虏伯炮厂负责工厂设计、西门子公司建筑部负责主要厂房建筑,直到设备安装到位开工运转为止。

资源委员会也适时地拟定了一个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为基地的“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从1936年4月开始,陆续筹建冶金、燃料(煤矿、油田)、机械、电器、化工等重工业厂矿共17个。这一五年计划的基建总投资为2.7亿元,国民政府在1936年投资1千万,1937年投资2千万,后来由于抗战爆发而被迫中断。

此间中德合作是卓有成效的。这种合作并非仅在军事技术层面上,从1928年至1938年的十年间,德国帮助中国在长江流域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训练和装备了新式陆军,同时也向国民党军政界灌输了日耳曼人的铁血精神及日耳曼精神气质(German temper)。为日后的长期抗战奠定了军事及重工业基础。

1937年6月,翁文灏随孔祥熙代表国民政府赴英参加英皇乔治六世加冕典礼,同时肩负秘密的政治使命。一方面翁文灏与德国具体接洽中德易货贸易问题;另一方面翁文灏受命了解英、德等国对日本的态度。蒋介石特别要求翁文灏直接用电报向他请示汇报对德交涉情况。此时正值“七七事变”爆发前夕,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已是迫在眉睫,华北形势异常危急,中国不论是在外交上还是军事上都急需奥援。

孔祥熙、翁文灏一行到达德国,受到时任总理的希特勒政府的盛大欢迎,沙赫特亲自到车站迎接。孔祥熙到德国不久就转赴美国,而翁文灏却留在德国。翁文灏与沙赫特具体商定了德方供给中国的军火、兵工厂及重工业设备具体清单,并签订了技术合作意向书。

6月底翁文灏迭次接到蒋介石的电报,要他立即访苏求援。在中国驻苏大使蒋廷黻陪同下翁文灏访见苏联外长李维诺夫。

李维诺夫对他说:“你们要和日本打仗,要苏联帮助,难道你忘记了你们一向对苏联交情不好吗?

翁文灏说:“中苏两国利害相同,希望苏联政府考虑目前形势。”

李维诺夫说:“你们要德国军官指挥,为什么还要苏联帮助?”

翁文灏急忙说:“德国军官没有权。”

李维诺夫说:“那么,我们可以谈谈。”

翁文灏第二次见李维诺夫时,李维诺夫告诉他:“苏联可以帮助中国。”

第一,和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第二,和中国签订易货贸易协定,由苏联供给军火,用借款形式办理,中国方面可以用农矿产品分年偿还。

翁文灏及时将接洽结果电告蒋介石,蒋回电:“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另外办理;易货协定,暂缓办理。”

随后七七卢沟桥事件爆发,形势急转直下,争取外援工作已是刻不容缓了,蒋介石又派杨杰、孙科赴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和易货贸易协定,先后签订3个借款合同,共2.5亿美元,第一、第二笔借款为5千万美元,第三笔1.5亿美元,利率年息3厘较为优惠,还款年限也较长。而且苏联不等易货协定签订就启运军火,同时还派出航空志愿队和军事顾问。

翁文灏在苏联时还见了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会委员长梅兹洛克,他告诉翁文灏:“根据你们中国的情况,非进行经济建设不可。但是你们的建设,只能由资本主义国家帮助。你们过去那种由长官办工业的办法是不行的,应该物色一些大学教授去办厂,你们中国人自己应该学会办厂的经验。”这番话对于一生始终恪守工业救国理想的翁文灏来说既感同身受又振聋发聩。

苏联对华借款由中国用钨、锑、桐油、茶叶等农矿产品偿还,从1938年初开始直到解放前夕,共交运钨砂40726吨、纯锑12293吨、水银610吨、锌600吨、铋35吨。当时采购问题不大,困难在于运输;广州、香港陷落后,出海口被封锁,为了不误交货合同,以贵阳为中心成立运务处,借调交通部公路运输专家莫衡为处长,进口卡车300辆,货物从湘、赣矿区启运,沿途设站,迤逦数千里,经重庆、广元,再过河西走廊到新疆星星峡交苏联驻该地人员验收(曾有段时间在兰州机场交货)。长途运输中有时循长江、嘉陵江等水道改用轮船、帆船甚至羊皮筏子,出嘉峪关后沿公路在沙漠中穿行,异常艰苦。

但确保西北国际交通线的畅通战略意义重大,苏联的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抗日战场。资委会下属的玉门油矿刚炼出来的汽油,也大力支援了西北的军事和民间运输。这一年,日军企图强渡风陵渡入侵陕西省。由于我们有汽油,能及时将苏联供应的大炮从新疆赶运达前线,阻挡了日军的进攻。以后两年,玉门炼出的汽油年产都保持在200万加仑左右,对维持战时后方交通运输作出了贡献。特别是1944年,美国空军的飞机自成都基地起飞,轰炸东京和已被日军占领的唐山开滦煤矿林西发电厂,也是玉门油矿供应的地勤用油,从而有力地支援了对日寇的最后一击。(民革中央委员孙越琦回忆)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美国开始备战,急于囤购战略物资,与中国方面很快谈成三笔借款。1940年4月第一笔2千万美元借款,以滇锡偿还;1940年10月第二笔250万美元借款,以钨砂偿还;1941年2月第三笔5千万美元借款,以钨、锑、锡等矿产品偿还。具体的借款交涉翁文灏没有直接介入,但矿产品还款工作及战时生产局的各项工作翁文灏始终参与其中。

1941年12月8日上午8点半。这时距离珍珠港偷袭还不到4个小时,日军就迫不及待地突袭了香港,轰炸香港启德机场仅仅5分钟就占领了香港领空。18天之后,12月25日日军占领整个香港。

香港沦陷后,出口港口被封锁,矿产品出口受阻,不得改由公路将矿产品运到昆明交付美军再用飞机转运至仰光出海,有时则改在畹町交付美军。

艰苦卓绝的抗战延至1944年,遭受多年战争摧残的中国经济急剧恶化,美国总统罗斯福派美国战时生产局局长纳尔逊率领“美国战时生产代表团”于9月和11月两度访华。纳尔逊向蒋介石建议设立一个“战时生产局”,该局将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指挥行政院下面与战时生产有关的各机关。1944年11月战时生产局成立,翁文灏出任“综理战时生产事物”的战时生产局局长。

纳尔逊第二次访华时带来13位美国技术专家,包括炼钢、酒精制造、冶金、燃料等专业人员。纳尔逊回国后又挑选一批专家于1945年来华。这两批专家以及后来又更换和补充的美国专家,组成了美国援华战时生产顾问团,帮助国民政府有效地组织战时生产,并配合战后重建工作。

美国派遣专家顾问团,改变了以往单纯“输血式”的援华方式,转而实行扶助中国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的策略,使中国的战时生产有了长足进步;同时中美之间在战时生产等方面进行的经济技术合作,对战时及战后中国的经济建设大有裨益。

从1944年11月至1945年春,美国顾问团将中国的军火及与战争有关的原料生产量至少提高了25%。顾问团制定钢铁、石油等工业计划,给中国工业的战时发展及战后建设提出建议。

长期的艰苦抗战,中国国力疲态尽显。翁文灏局长在其报告中不止一次提到战时生产的增加得益于美国专家的协助,这无疑为中国抗战事业坚持到最终之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参考书目:

1、《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 中华书局  2009年2月第一版

2、《翁文灏选集》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9年3月第一版

3、《翁文灏日记》 中华书局 2010年1月第一版

4、《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8年2月第一版

5、《翁文灏论经济建设》 团结出版社 1989年5月第一版

6、《翁文灏年谱》 潘云唐 《中国科技史料》第十卷(1989)第4期

7、《锥指集》 翁文灏著 农矿部地调所印 1930年

 

黄山民进    龙翔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