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荣与现代中国土壤科学的奠基

2020-08-08 0

摘要  谢家荣参与了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筹建,出面邀请潘德顿(Robet L. Pendleton)教授来华工作。至少在1931年时,是谢家荣在管理土壤研究室,翁文灏并没有兼土壤研究室主任一职。中国人的第一篇系统的土壤学论文是谢家荣写的,中国人自己独立进行的第一次土壤调查是谢家荣和其时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常隆庆进行的,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份土壤调查报告是谢家荣和常隆庆写的。谢家荣和常隆庆最早在地质调查所的讲学会上讲土壤问题。对中国土壤研究事业的启动,谢家荣有不应被忽略的重要贡献。谢家荣无疑应该被视为现代中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关键词  谢家荣  土壤学  土壤调查  开拓者  奠基者

2010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成立80周年的时候,有龚子同等人在《土壤Soil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国现代土壤科学的起源——纪念前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成立80 周年》的文章。文章详细论述了中国现代土壤科学发端的背景,包括19世纪现代土壤学的诞生、现代土壤学在我国的传播、我国农业实践和呼唤,土壤研究室的建立和发展,包括太平洋科学会议的促进、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翁文灏的策划和创建,土壤研究室工作之进展,造就了我国首批土壤学家及土壤研究室的一些优良传统(龚子同,王浩清,张甘霖,2010)。

读完这篇论述中国现代土壤科学起源、纪念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成立80周年的文章,通篇找不到谢家荣先生的名字。显然,谢家荣对于现代中国土壤学的贡献已经差不多被人完全遗忘。

让我们回顾历史,看看谢家荣先生对于现代中国土壤学的贡献。

1  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Shaw的推荐,谢家荣致信洛斯巴诺斯农学院潘德顿(Robet L. Pendleton)教授,建议他到中国来进行中国的土壤调查

通常都认为,正如龚子同等人文章所说的,潘德顿教授是翁文灏聘请来的。但实际情况是,对潘德顿教授的邀请,有谢家荣的重要参与。在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成立之前4个月,即1930310日,时在巴黎作访问学者的谢家荣[1],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Shaw的推荐(这位Shaw即是地质调查所19302月所出《土壤专报》第一号《中国土壤——概观之实地考察》的原著者“萧查理”),致信正在马尼拉的菲律宾大学洛斯巴诺斯农学院工作的美国人潘德顿(Robet L. Pendleton)教授,建议他到中国来进行中国的土壤调查(主要土壤区的普查和某些特殊地区土壤的详细研究与填图),并随信寄去了一份为期两年半的合同(合同草稿共有6项条款,其中所订工作时间为19312月至19337月,每月工资1200元,以300美金和300中国银元支付),供他考虑。我们可以设想潘德顿的人选提出应该是谢家荣先生,并且之前应该是与中国地质调查所做了沟通并得到授权。

1是谢家荣出面邀请美国潘德顿教授来华做土壤研究信件(共5页)和所附合同(1页)的草稿原件[2]


[1]谢家荣在巴黎停留的时间为193024日至517

[2]谢家荣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档号XJ-002-052摘要  谢家荣参与了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筹建,出面邀请潘德顿(Robet L. Pendleton)教授来华工作。至少在1931年时,是谢家荣在管理土壤研究室,翁文灏并没有兼土壤研究室主任一职。中国人的第一篇系统的土壤学论文是谢家荣写的,中国人自己独立进行的第一次土壤调查是谢家荣和其时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常隆庆进行的,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份土壤调查报告是谢家荣和常隆庆写的。谢家荣和常隆庆最早在地质调查所的讲学会上讲土壤问题。对中国土壤研究事业的启动,谢家荣有不应被忽略的重要贡献。谢家荣无疑应该被视为现代中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关键词  谢家荣  土壤学  土壤调查  开拓者  奠基者

 

 

1 谢家荣1930310日致正在菲律大学宾洛斯巴诺斯农学院工作的潘德顿教授的信件(前5页)和所附合同的草稿(第6页)

以下是由谢渊泓博士根据手稿原件整理而成的英文全文:

10 March1930

Dr. Robert L. Pendleton, College of Agriculture, Los Banos, P. I.[1]

 

Dear Dr. P.

Upon the request of the China Foundation which is in charge of administration of the second remission of the so called Indemnity fund by the United States,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will have a new division of soil work with an annual appropriation from the same Foundation. Through the recommendation of Prof. Shaw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who was here some times age, I am approaching you for your expert service in the soil survey work of China. The Geological Survey which has its head quarters still in Peking has began its geological work since fifteen years ago. You will find with us I hope necessary facility for starting the soil work.

To put the matter strait forward, I am enclosing a draft contract for your consideration. It is in the expectation of the China Foundation and the Geological Survey to see accomplish during its 2 1/2 years as general survey of the main soil region of China and the detailed study and mapping of some particular regions as an example of such work. It is very probable that the work thus will started will be continue, although the appropriation of the China Foundation is limited this time to 2 1/2 years.

It is in the desire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to conduct its soil work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proper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s. Among such institutions which we have in view is the Agriculture Department of the [Peking University? 笔迹不清,无从辨认]. Prof. Buck is writing you [in this] way of [introduction?].

I expect some definite answer from you say before the end of December so that I can get necessary approval from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Mine and the China Foundation, and I shall wire you the decision. Your letter should be mailed to the address above indication to Peking.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favorable reply, P[笔迹不清,无从辨认]

 Yours sincerely,

 [笔迹不清,无从辨认]              Jung

以下是这封信的中译文:

                                                            

菲律宾洛斯巴诺斯农学院罗伯特 L.潘德顿博士

亲爱的潘博士

应负责管理美国所谓的第二次减免赔偿基金的中国基金会的要求,中国地质调查所将要建立一个新的土壤机构,每年从该基金会得到一笔资金。经由在这里已经工作了一些时间的加利福尼亚大学Shaw教授的推荐,我邀请你来中国专门从事土壤调查的工作。总部一直设在北京的地质调查所从十五年前起就开始做地质工作了。我希望你会发现我们有开始着手土壤工作所必需的能力。

为了把事情说得更清楚,我随信寄去了一份合同草稿供你考虑。中国基金会和地质调查所期望在两年半期间完成中国主要土壤区的普查,并将某些特殊地区作为实例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填图。尽管中国基金会的经费限于这个两年半的时间,但这项工作开始后很可能将会继续进行下去。

地质调查所希望与合适的农业机构合作进行这项土壤工作。这些机构中我们主要考虑的是(笔迹不清,无从辨认)农业系。Buck教授将会(笔迹不清,无从辨认)给你去信。

我期待在年底之前得到你肯定的答复,以便能够得到农矿部和中国基金会必要的批准,并将决定电告你。你的信应该寄到上面标定的北京的地址。期待你赞同的回答。

谨启。

                                                      [笔迹不清,无从辨认]

1930310

 

潘德顿教授和在他之后来华的另一位美国地质学家J.梭颇,先后担任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主任技师。潘德顿教授于1931年春来华,而于1933年夏回国,时间正好是谢家荣信中所说的两年半。

这封由谢家荣起草和发出的重要邀请信,如前所述,应该是翁文灏和谢家荣沟通的结果,但他们之间是如何沟通的,至今没有资料证实。

 


谢家荣管理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

在土壤研究室成立50周年的时候,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网上发了一篇题为“热烈庆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建所50周年!”的长文,其第一部分“历史沿革与发展概况”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土壤研究室成立的过程,在“土壤研究室的组织管理”一节中提到“土壤室是地调所的一个建立较晚但很重要的研究室,由中基会全额资助同时要接受中基会的检查监督。初创时期土壤专业人员少而稚嫩,但全国土壤调查任务艰巨繁重。翁文灏所长亲自兼任土壤室主任,一段时间还有谢家荣协助管理,业务上则先后由潘德顿(1931年春到任)、梭颇(1933年夏到任)主持,形成了管理业务双强的结构体制,确保了土壤工作很快开展起来。”在“地调所的地址变迁”一节中,该文说到“19307月成立土壤研究室,室主任:翁文灏(兼)(1930~1936),谢家荣协管(1930~?),主任技师:潘德顿 1930~1933)、   1933~1936)”(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3)。这是我们在文献中见到的提到谢家荣协助翁文灏管理土壤研究室的证据,虽然很遗憾,该文并没有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来证明。

应该指出,说土壤研究室1930年成立时,翁文灏亲自兼室主任,这个说法到底源自哪里,作者没有找到,但几个月后,到1931年时,中国地质调查所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概况(本所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刊)》对地质调查所的组织却是这样记述的(图2):

 

 



[1]College of Agriculture, Los Banos, P. I. (菲律宾洛斯巴诺斯农学院),其英文全称是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Los Baños College of Agriculture

2 1931年出版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概况(本所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刊)》关于地质调查所组织机构的记述,土壤研究室没有主任,“暂由谢家荣管理”

 组织

……兹将最近组织列左:

图书馆  专藏地质古生物矿物岩石土壤矿床采冶地理地文及有关上列各科之图书,主任钱声骏,

矿产陈列馆  陈列地质矿产之标本及图画照片,主任徐光熙,

古生物研究室  注重无脊椎动物化石研究,主任葛利普,兼代副主任俞建章(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新生代化石研究室  注重脊椎动物化石及古人类,名誉主任步达生,副主任杨钟健(罗氏基金会捐款设立),

燃料研究室  注重燃料研究及试验,主任谢家荣,为设备和研究工作之便利起见,下列各室皆附于本室:

矿物岩石研究室  主任王恒升,

化学试验室  主任金开英,

古植物学研究室  主任周赞衡,

照相室  兼主任徐光熙,

土壤研究室  专作土壤调查及研究,暂由谢家荣管理,专任技师潘德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委托设立)

地震研究室  用地震仪器及研究地震,由李善邦管理,……

(中国地质调查所概况(本所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刊),第5—6页)

 

显然,按照这个记述,至少1931年时,翁文灏并没有兼土壤研究室的主任,“19307月成立土壤研究室,室主任:翁文灏(兼)(1930~1936)”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时的土壤研究室没有主任,是“暂由谢家荣管理”的,谢家荣没有土壤研究室主任的头衔,也不是协管,而是暂时具体负责土壤研究室的管理的,至于这个“暂时”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底到什么时候结束,作者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关资料来确定。

 

在三十年代的历史信件中,有封318日,正在德国留学学习土壤的周昌芸给谢家荣的信(图3),也表明谢家荣这时负责具体管理土壤研究室。周昌芸在信中告诉谢家荣,他转学到了Danzig(但泽。当时属德国,现属波兰),专攻土壤。周向谢家荣汇报了其学习土壤的详细情况,还说他准备去哥廷根等另外三个德国土壤研究的著名机构实习,“每处实习几时以增见闻”,又说他学费不够,已致信丁文江、翁文灏,希望谢家荣也鼎力相助,最后还说“对贵所土壤调查部情形非常隔膜,若蒙先生不弃,暇时赐之一二,俾有所遵循,则感荷无涯矣”。各种文献都证明周昌芸是1931年回国的(刘国铭. 2005.1615页;张宪文等.2001 .1248页; 陈玉堂. 1993. 602页;李盛平. 1989. 467页)。这封信的内容表明,地质调查所这时已经有了土壤研究室。那么信就不可能是1930年的318日写的,因为土壤研究室是19307月才成立的 ,因此这封信只能是写于1931年的318日。谢家荣1931年时任地质调查所沁园燃料研究室主任,燃料研究室下面还有矿物岩石研究室等,而周昌芸的这封信,完全说的是土壤研究的事,与燃料研究或矿物岩石等的研究毫不相干,也证明谢家荣还管着土壤的事。

 

 

3 周昌芸1931318日给谢家荣的信(谢家荣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档号XJ-001-018

3  中国人自己写的最早的系统的土壤学论文

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篇系统的现代土壤学论文是谢家荣1931年写的《土壤分类与土壤调查》。文章载于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和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之《土壤专报》第二号。

《土壤分类与土壤调查》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土壤学的内容,包括土壤的定义、土壤的分类、土壤调查和土壤图4个部分。

文章指出,比较明确的土壤定义于1886年出自俄国人Dokutshajeff,他将土壤定义为“土壤者,乃地壳表面或近于表面之层积物质经天然界之作用,如水、空气、生活死之有机物等变化而成者也”,并指出,Dokutshajeff是土壤研究的先驱者,故其定义颇为明了,但对于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的关系,未能发挥尽净。1898年,经俄国人SibirceffGlinka进一步的完善,土壤的定义就更加清切真实了。经过对土壤形成的种种因素的讨论,谢家荣给出的土壤定义是:“土壤者,乃地壳浮面或近于浮面之层积物质,经以气候、地形及生物三者为主要影响之土化作用变化而成者也。”这大概是中国学者最早给出的土壤的定义。

关于土壤的分类,文章详细介绍了自18世纪以来的6种分类方法,即泰尔分类法、法卢分类法、克诺伯分类法、李希霍芬分类法、雪比赛夫分类法和葛林格分类法。这大概也是国内对世界各种土壤分类法的最系统、最详细的介绍

在土壤调查一节中,文章指出,土壤研究应当“土壤调查与实验室研究并重”,土壤调查不仅能够为研究土壤的成因、分类,或研究土壤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而且对于实用和经济问题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章详细列举了土壤调查所需要的11种仪器或工具,并特别指出了钻取土壤样品的钻土杆的构造和使用。

文章提到了1924年在罗马举行的第四次国际土壤会议对土壤调查的要求,并根据各地观察结果所得的土壤剖面分层,以在河北三河的土壤调查为例,详细描述了ABC层的特点。

文章最后还对土壤调查中应当测制的详细土壤图和比例尺较小的土壤约测图做了说明。

 

4 《土壤专报》第二号,载中国人所写第一篇系统的现代土壤学论文、谢家荣著《土壤分类及土壤调查》和中国人所著第一篇土壤调查报告、谢家荣、常隆庆著《河北省三河平谷蓟县土壤约测报告》

 总之,《土壤分类与土壤调查》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篇系统的现代土壤学论文,它介绍了土壤学最基本的概念和基本常识,为在中国开展土壤调查和土壤研究提供了指导。

 

4  中国人最早的土壤调查和土壤调查报告

19307月,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刚一成立,翁文灏立即派谢家荣[1]和当年刚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的常隆庆前往冀北和陕南进行了中国的第一宗土壤调查。依据常隆庆《陕西渭水流域采集土壤标本报告》的记载,陕南的土壤标本采集是19308月进行的,谢家荣没有参加(常隆庆. 1931. 33页)。再依据谢家荣的日记及相关文献,河北的土壤调查大约应该就是土壤研究室刚成立时的19307月,而不可能是在其它时间进行的。

19313月,中国人自己独立完成的第一篇土壤调查报告即谢家荣、常隆庆的《河北省三河平谷蓟县土壤约测报告》以及常隆庆的《陕西渭水流域采集土壤标本报告》问世,刊《土壤专报》第二号(图2)。

《河北省三河平谷蓟县土壤约测报告》依据实地调查结果,详细描述了河北省三河、平谷、蓟县地区的地形、地质、地文、水利、气候、农业状况,将区内土壤分为三类七种(冲积土——沙土,沼泽土——殖土、殖土软泥及泥炭,灰色图——砾石夹黄土、壤土、黄土、红土),描述了各类各种土壤的特征以及各土层形成的先后关系,给出了各种土壤的化学分析和洗涤分析的结果以及各种土壤适合与不适合生长的作物。报告还附有一张彩色的七万五千分之一三河、平谷、蓟县土壤约测图和土壤剖面图以及4个图版总共8张图片。8张图片分别展示了红土与黄土层的接触面、红土与黄土层间的砾石层、调查区的成年期地形、河流侵蚀造成的土坎和冲积地的情形等。



[1]这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网上的那篇文章说的,但究竟是翁文灏作为兼室主任派谢家荣去的,还是土壤研究室成立时翁文灏并没有兼室主任,谢家荣在土壤研究室刚成立时就暂时由他管理,而由他决定去的,现在还说不清楚。无论是哪种说法,都需要有文献证据的支持。

 

5 谢家荣(左)、常隆庆(右)在河北省三河、平谷、蓟县做土壤约测,用德国式钻杆钻取土样以定土壤界线之情形(河北省三河县马连西摄)(据《土壤专报》,第二号)

 

 5  地质调查所的第25次讲学会

1930726日,谢家荣从德国回国刚好两个月,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和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联合举行的第一次讲学会开场。在这次讲学会上,谢家荣与与孙云铸一起被推定为讲学会干事。

1931110日,在潘德顿到中国之前,地质调查所讲学会举行了第25次讲学会。丁文江担任此次讲学会的主席,谢家荣和常隆庆主讲,讲题“三河平谷蓟县土壤调查”。先由谢家荣讲土壤之研究、分类及调查,之后由常隆庆讲《三河、平谷、蓟县土壤调查》报告,到会11人。以下是计荣森《农矿部直辖地质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 讲学会记事》关于此次讲学会的记录:

 

开会后首由谢家荣先生讲演关于土壤之研究分类及调查作一引言,谓土壤之界说,至今仍不能定,各家有各人之说法。农林地质学之中则谓以一切浮面沉积统谓之土壤。就狭义之土壤言,凡经转运而遗留者,不得谓之为土壤。土壤之研究,当以其本身对于气候上、生物上及地形上之关系,最为密切。换言之,即作成土壤之能力为主要之点也。土壤学之发生,在地质学之后,故以前之土壤研究,大多由地质学者兼顾,其分类亦偏重于地质学方面。迨研究渐精,始觉土壤与其他组成地壳之岩石不同,因土壤之分布限于地面,且略有一定之规则,或与气候有关,或与地形有关,或则更与生物之分布有关,而与地质构造及地质历史似俱无连带之规律。经详细之研究后,知不同之岩石可造成相同之土壤,而相同之岩石上,反可成不同之土壤。故土壤之分布,几乎与岩石无关。与之有极大之关系者,仅地形、气候及生物(其中以植物为最要)而已。故造成土壤之原动力,为气候、地形、生物三者,而与造成岩层之原动力不同。例如黄土为由风力所成,风力为地质上之动力,此种堆积非土壤也。但黄土表面,日久经风化及生物滋生之结果,乃成土壤。换言之,土壤必在其本身之所在地,经过当地之气候及生物等之影响。凡自他处移来之物,未经此种作用,皆不得谓为土壤。故最新之土壤分类法,仅以气候为标准。亦有成土壤之后,其原来之岩石状态仍能保持,但大多数之性质特别发达。今按 Glinka(一九一四年)之分类法列表如下。

复继由常隆庆先生讲三河平谷蓟县土壤调查报告。

(中国地质图书馆藏,第二册,第125—129页)

讲后,丁文江先生讨论三河一带之泥炭生成时之气候问题:从前安特生曾采得有水牛化石,是否当时气候温暖,然就此次调查观之,此种泥炭似为区部之沉积。谢先生又谓生成泥炭之时,温度不能甚高。如温度高,则植物遗体皆氧化而散去,无复有泥炭之生成。今日温热带泥炭之所以特少者,即以此故。且泥炭亦非必在茂盛之森林地,始能造成。水藻从草之属,亦足为泥炭之原料。故对于造成泥炭时之气候,在未得更充足之证据以前,尚不敢下断语也。旋即散会。

(中国地质图书馆藏,第二册,第135—136页)

 

这是地质调查所的讲学会第一次讲土壤问题。它将土壤和土壤调查的基本常识介绍给了中国地质调查所的有关人员,为进一步开展土壤的调查与研究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除了上述的工作而外,谢家荣至少还从事过吉林、黑龙江的土壤调查。例如,1931911日,由于吉林铁宝山地区因水质问题,产生怪病,要求调查化验,实业部长令翁文灏命地质调查所正在吉林、黑龙江调查土壤的技师“潘德顿(美籍)、谢家荣等一并考察,详细研究,拟具补救意见”[1](李学通. 2005)。

 

6  结束语

伴随着土壤研究室的成立,谢家荣、常隆庆的第一次土壤调查和土壤调查报告以及地质调查所的第25次讲学会和后来潘德顿、J.梭颇的相继来到中国,中国的土壤调查和研究陆续开展起来。相继有王正19312月的中国北部土壤内Ph值之研究(土壤专报第三号),潘德顿、常隆庆、陈伟、侯光炯19325月的绥远萨拉齐区土壤报告(土壤专报第四号),邓植仪193212月的番禺县土壤调查报告书,潘德顿、常隆庆、陈伟、侯光炯19332月的山西大同区土壤报告(土壤专报第五号),潘德顿19335月的广东省中部土壤约测报告(土壤专报第六号),彭家元1933年的中山县土壤调查报告书,J.梭颇、侯光炯19345月的江苏省东部盐渍三角洲区土壤约测(土壤专报第七号),周昌芸、李连捷、陈恩凤19348月的江苏省句容县土壤调查报告(土壤专报第八号),周昌芸、张乃凤、侯光炯、陈伟、李连捷19354月的渭河流域土壤调查报告(土壤专报第九号)和穆懿尔(美国人)19355月的山西省土壤概述(土壤专报第十号)的问世。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土壤专报》中,从第四号到第七号,其第一作者都还是美国人潘德顿或J.梭颇,只是到了19348月的第八号和19355月的第九号的《土壤专报》才完全是由周昌芸等中国人自己著的。此时离开19313月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写的、进入《土壤专报》的土壤调查报告已经有差不多三年半了。而侯光炯、朱莲青、李连捷的《河北省定县土壤调查报告》(土壤专报第十三号)则是19359月的事了,距《土壤专报》第二号更已经有4年半之久了。前述龚子同等人的文章叙述中国人自己土壤调查工作抛开谢家荣、常隆庆的工作,从1933年写起,实在是有失偏颇的。

一栋房屋的建筑是从地基开始的,一门学科的建立,是从最基本概念的确立和最初的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端的。上述历史证表明,谢家荣不仅是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筹建者之一,还是土壤研究室事实上的最早的领导者(之一?),而且是最早的土壤调查者和最早的土壤调查报告的作者,因此,谢家荣无疑应该被视为中国土壤学和土壤调查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至少也应该是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多少年来,人们讲中国土壤学,讲中国的土壤调查,讲中国土壤学的奠基人,总是讲侯光炯(例如金小明,刘亢. 1993),或者讲王云森(例如柳健. 1994),或者讲熊毅(例如万泰华. 2016),或者讲张乃凤(例如郭光华. 2000),(或者还应该提到周昌芸),总之,从来不提谢家荣先生。不错,侯光炯、王云森、熊毅、张乃凤,他们都在中国土壤学和土壤调查的早期工作中做出过重要的贡献,都可以称之为奠基者之一,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工作都在谢家荣的工作之后。虽然谢家荣的主要贡献不是在土壤学和土壤调查方面,他在土壤学和土壤调查方面的工作也没有上述几位多,但是这不应该成为忽视谢家荣在中国土壤学和土壤调查方面的开拓性和奠基性工作。谢家荣是中国现代土壤科学的先驱,谢家荣(和常隆庆)是中国土壤调查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参考文献

陈玉堂编著. 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常隆庆. 1931. 陕西渭水流域采集土壤标本报告. 《土壤专报》第二号.

龚子同,王浩清,张甘霖. 2010. 我国现代土壤科学的起源——纪念前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成立80 周年.   (Soils), 42 (6): 868—875

郭光华. 2000. 世纪老人的土地情——记中国土壤学的奠基人王云森教授高等农业教育.8

计荣森.《农矿部直辖地质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 讲学会记事》

金小明,刘亢1993. 中国 土痴——记我国土壤学奠基人侯光炯教授.瞭望. 38

李盛平主编. 1989.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李学通. 2005. 翁文灏年谱. 山东教育出版社。

刘国铭. 2005. 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 (下册).北京:团结出版社

柳健. 1994. 中国土壤学的奠基人──王云森百岁华诞访问记农业考古.1

万泰华. 2016. 中国近代土壤学奠基人熊毅.贵阳文史. 2

谢家荣,常隆庆. 河北省三河平谷蓟县土壤约测报告. 《土壤专报》第二号

中国地质调查所. 1931. 中国地质调查所概况(本所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003. 热烈庆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建所50周年! 网址:http://www.issas.ac.cn/sqzt/fzlc/1.htm

《实业公报》第37

                                                    张立生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成都  610081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