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纪念雨花台组创名100周年暨雨花台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在南京六合米家洼雨花石地质公园隆重举行。活动由中国观赏石协会、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指导,中国观赏石协会观赏石文化策划咨询设计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江苏省土地学会、南京雨花石协会主办,雨花石地质公园承办。
1924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中国地质调查所地质学家刘季辰、赵汝钧在南京菊花台创立了“雨花台砾石层”,揭开了“雨花台组”研究序幕。100年后,“雨花台砾石层”已演化为“雨花台组”。
上午9:28,“雨花石组”创名100周年巨型纪念石揭幕仪式正式举行。仪式由雨花石地质公园董事长王道林主持。中国观赏石协会高级顾问潘正勤、中国观赏石协会副秘书长霍雅琴、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王泽九、江苏省地质学会秘书长詹庚申共同为纪念石揭幕。
在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中国观赏石协会霍雅琴副秘书长代表寿嘉华老部长和中国观赏石协会,对此次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她说,'雨花台组’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地层单元。它不仅是研究地质历史和环境变迁的重要地层,也是链接自然与文化、科学与教育的重要桥梁。“'雨花台组’自1924年创名以来,吸引了众多地质工作者进行研究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但截至目前,对这个地层单元的认识仍存在一些争议。所以,建议未来能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不断加强对这个特殊地层单元的系统研究,包括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研究(如岩石学、地貌学、古生物学),以及区域的对比研究(如长江流域不同区段的同期砾石层)等,为建立这个砾石层的地层层序序列,准确揭示雨花台砾石层与长江形成、演化的关系,提供更为扎实的研究支撑。”霍雅琴特别指出,雨花台组层型剖面来自长江,所以它跟长江的历史形成演化到底是什么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综合的对比研究,来提供更扎实的研究支撑。
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王泽九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地质事业有了很大发展,随着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新建了大量的地层单位。其中有11 个阶层被确定为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俗称‘金钉子’),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地层界的影响力。‘雨花台组’是众多地层单位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区域性地层单位之一。”他说,“雨花台组”中的雨花石主要产于南京市六合区及仪征市月塘镇一带,是南京、仪征著名的特产。'雨花台组’的研究,对探讨长江两岸,特别是南京地区新生代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这次会议的召开也会对发掘和展示雨花石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为雨花石地质公园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江苏省地质学会秘书长詹庚申受常务副理事长祖耀升委托致辞,他说:“这100年,是地质科学探索不断深入的100年,也是‘雨花台组’地质遗迹价值不断被认知、被珍视的100年。如今,雨花石地质公园的‘雨花台组’作为南京地区保留的唯一矿坑遗址,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史书,默默地记载着地球的沧海桑田,承载着岁月的厚重变迁。也正因如此,这里荣获了中国地质学会颁发的‘科普研学基地’称号,这是对雨花石地质公园在地质科普教育领域取得成绩的高度认可。”
江苏省政协原常委、省自然资源厅原副厅长、原省地勘局局长、中国观赏石协会高级顾问潘正勤原先没有讲话的计划,“气氛这么热烈,我还是忍不住要讲一讲。”他说:“能够将‘雨花台组’砾石层的保护成果呈现于世,我们必须衷心感谢民营企业董事长王道林。他在完成一项极具情怀与深远科学意义的壮举,他在矿山整治规划中坚守己见,守护了这一自然文化遗产。若无他的坚持,便不会有今日的盛景。同时,也要诚挚感谢到场的各位领导与专家,感谢六合区委、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给予的大力扶持。”潘正勤还以“非遗文化历史传承”“科学精神不断探索”“集聚资源循序建设”“产业支撑持续发展”为切入口,为雨花石地质公园建设与‘雨花台组’地质遗迹保护并驾齐驱,为六合区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助力。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钱迈平在学术报告中,图文并茂谈到六合区地质遗址众多,包括灵岩山雨花台组地层剖面、玛瑙涧古河流沉积、赤山组古沙漠沉积,以及丰富的雨花石产地,都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加上秀美的风光。作为优质旅游资源,要划出一定的保护区,禁采砂矿,而且要积极发展旅游经济,合理规划。如在地质遗址建科普基地、小型地质博物馆、地质展览馆,把周围邻区的旅游资源整合串联起来,吸引游客。
潘道宏、周荣根、束有春、戴康乐、张澜涛、刘建东、周晓丹、刘荣平也分别作了发言。他们认为,地质遗迹与文化遗迹的诞生相辅相成,对“雨花台组”和雨花石的研究要注入文化元素,结合“两山理论”推进。在文化与地质遗产之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使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相互交融。
与会者对民营企业家王道林多年来斥资建园的家国情怀给予充分褒奖。王道林也畅谈感言,他说:“‘雨花石组’创名100周年,对于公园来讲是一个很难得的契机。今天的活动,旨在强化人们对于自然遗迹的保护和可开发利用意识。正在推进的‘国家长江文化公园’建设,也给了雨花石文化与长江文化融合发展的良机。我们将乘势而上,不负期许。”
作为今天纪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王道林代表雨花石地质公园向社会发出《保护雨花台组 赓续长江文明》的倡议,提出“在精心保护雨花台组遗址的同时,秉持科学、创新、可持续的理念,更要深入探寻如何充分利用这一遗址的独特作用与价值。从文化旅游和地质研学的角度出发,整合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打造以雨花台组遗址为核心的特色地质文化旅游线路。在学术研究领域,加强对雨花台组遗址的深入挖掘与研究。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科研基地,为考古、历史、地质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与实地考察场所。为‘雨花台组’下个百年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据介绍,近年来,南京雨花石地质公园发挥地学科普作用,吸引了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关注地学、了解地学,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为保护地球家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江苏省地质学会对会员单位雨花石地质公园会员工作从建设科普基地、提供地质专家和地质学史资料,开展多种形式科普宣传活动,到向中国地质学会推荐地质研学路线等方面,提供了多方面大力支持。地质学会还将继续与兄弟学会协会一道,为雨花石地质公园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来自中国观赏石协会、观赏石文化策划咨询设计专委会,全国地层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江苏省土地学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江苏省文史馆、江苏省地质勘察技术院、南京地质博物馆、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京市国土资源学会、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六合分局、六合区政府横梁街道工委、南京雨花石协会和雨花石地质公园等单位代表50余人出席了今天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