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新机遇 寻求新突破 努力开创地质学会工作新局面

2020-08-10 0

各位理事、同志们: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依法治国的目标与方向,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法治国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 “新常态”的科学概念,为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行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指导学会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一年来,省地质学会根据中央要求,牢记科技社团的职责和义务,紧紧围绕省国土资源厅中心工作,牢牢抓住为地质科技进步服务、为广大会员服务的宗旨,明确工作目标,在省国土资源厅、省科协的大力支持和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各副理事长单位、理事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地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现将工作情况和安排报告如下。

 

 

2014年工作的回顾

 

一、围绕中心工作,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开创了新局面       

学术研究和交流是学会的中心工作,它必须以经济工作和国土资源管理的中心工作为主要目标,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14年,学会紧紧围绕省国土资源厅资源管理、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整治,为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等中心工作,通过一系列活动,大大活跃了学术气氛,加强了地区间地质同行的学术交往,营造了健康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环境。

成功主办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是多年来华东地区地质学界的一项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是华东地区地质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舞台。2014年,江苏省地质学会作为东道主,成功主办了第十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亲临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此次论坛,针对当今国内外在地球化学勘查、地质环境、工程勘察、矿产资源等方面的热点研究问题,安排了11位专家做了大会学术报告,从全球地球化学勘察进展,到长江中下游地面沉降治理、老矿山外围找矿突破等等,全方位的介绍了国内地质研究新动态和华东六省一市地质科技人员在上述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论坛得到各省市地质同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参会人数超过往届,共收到各类论文102篇,出版了《地质学刊》论文增刊,检阅了华东地区地质科研的最新研究成果,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赴台湾学术交流取得重要成果我会与台湾地质方面中断10年的两岸学术交流在2014年得以恢复。应台湾大学地球科学系邀请,经省科学技术协会批准,江苏省地质学会代表团赴台访问。江苏省地质学会代表团与台湾地质学会、台湾大学地质系、台湾徐霞客研究会举行了学术交流和座谈。江苏地质专家向台湾地质同行重点介绍了江苏省地质学会的重点工作,以及江苏省地质学会各理事单位的地质学术、科研影响,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提出了与台湾同行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地热矿产调查、都市区地面沉降控制、地质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合作的设想。同时,发出了台湾地质同行赴大陆进行学术交流的邀请。代表团成员、南京大学地科院徐士进教授还就基础地质研究、地质教育和多媒体教学等内容与台湾同行进行了交流。台湾大学地质系主任、台湾地质学会秘书长邓茂华教授介绍了台大地质系和台湾地质学会的教学与科研情况;台湾大学地质系特聘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江博明做了题为“台湾与亚洲地质”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台湾地质同仁对台湾及亚洲地区大地构造和主要的造山带的研究成果。

双方商定,台湾地质学会的《西太平洋地球科学》与江苏省地质学会的《地质学刊》正式建立交换关系。双方同意,在相互尊重和对等的基础上,保持和发展地质学术交流联系,共同推进两岸两地地质事业的发展,并邀请台湾地质同行在方便的时候来大陆参加有关地质学术交流活动。在台湾大学地质系李寄嵎博士陪同下,江苏客人还参观了台大地质系标本馆、同位素测年实验室、台大地质系岩石步道;在台大地质系观看了从大陆带去台湾的“中国地质学会”木牌原件;仍挂在在台大地质系门口的由我国地质学创始人章鸿钊题写的“国立台湾大学理学院地质系”系牌原件。

《地质学刊》办刊取得新进展创刊于1977年的《地质学刊》,作为地学研究和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江苏省国土资源系统唯一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是中国地质学会重点扶持的华东地区地学期刊,也是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委会和海洋地质专委会的会刊。近年来,《地质学刊》通过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优质稿源越来越多,作者遍及全国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基层单位;载文量越来越大,每期页码由2008年更改刊名时的96页提高到目前的170页;影响因子由0.2提高到0.603,且已连续2年稳定在0.5以上。目前,登载的论文被国内各大数据库全文收录,如被美国《化学文摘》(CA,光盘版,网络版)收录,被美国地质学会(AGI)《地质学参考及预览数据库》(GeoRef Preview Database,GRP)列为来源期刊。期刊网络发行量逐年增加,国外发行于8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9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学会加大了对《地质学刊》办刊工作的支持力度,全体主编参加了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主编上岗证暨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培训;编辑部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新闻出版规定的同时,努力向中文核心期刊看齐,在稿件质量、编校水平和出版印刷质量等方面下大气力予以提高。在中国地质学会的指导下,为了适应国家日益重视海洋战略的形势,邀请国内知名海洋地质专家在杭州召开了研讨会,讨论在《地质学刊》设立海洋地质栏目的可行性,得到了与会专家的积极支持。接着与中国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专委会正式签约联办《地质学刊》“海洋地质与环境”栏目。2014年,《地质学刊》荣获省科协评出的江苏省精品科技期刊称号,并得到8万元的办刊资助。根据中国知网最新统计年报,《地质学刊》的载文量、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指标都较上年度有所提高。整个办刊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二、加强组织引导,各专业委员会活动出现新面貌

2014年,根据各自研究领域的重点工作,能源地质、青工委、探矿岩土工程地质和水文水资源专委会贴近地质工作实际,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

能源地质专业委员会针对当前页岩气找矿和工业化等热点问题,主办了地球物理新技术高级研讨会。特邀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就页岩气地球物理相关的地震岩石物理、叠前地震反演、弹性阻抗方程、流体识别方法等作主题演讲,印教授介绍了他的研究团队针对不同的区块、不同特征储层的地球物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从理论入手结合国内外成功的案例进行了案例剖析,并同与会代表一道就页岩气勘探地球物理技术及对适合某地区块特点的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城市化进程中地质资源的开发、保护与管理”青年科技论坛是省科协批准的学术创新项目。在青年工作委员会召开的第二届“城市化进程中地质资源的开发、保护与管理”青年科技论坛上,针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逐步提高,所面临得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和矿产资源分布的地方特色,如何有效地进行地质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等热点问题,来自省内主要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的领导和青年地质专家13人做了大会报告,与会者围绕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的活动特征、标准地层剖面的保护和旅游地质、南京城市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地质环境监测中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基于直升机平台的航空物探综合测量技术、页岩气实验分析技术和水力压裂数值模拟、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江苏省耕地土壤环境问题、土壤修复和尾矿处置、地下水运移与地面沉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会议期间,部分与会代表还前往汤山-方山国家地质公园考察,对汤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和景区的文字宣传材料提出了修改建议。本届青年科技论坛上,青工委还向省国土资源厅和省科协提交了“南京地区标准地层剖面的保护和旅游地质”专家建言,呼吁加强保护日渐消失的南京地区经典地质剖面。

岩土工程地质专委会瞄准城市工程地质工作的重大建设实践问题,举办了“隧道与地下工程地质风险控制”学术研讨会。与会者都是来自江苏岩土工程行业具有良好基础研究和施工经验的知名高等院校和地勘单位代表。本次会议的主题——“隧道与地下工程地质风险控制”,也有很强的针对性。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在进行地铁建设和地下空间利用,隧道与地下工程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一般位于城市密集区,建设过程中发生了不少工程问题和事故。地质条件对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将隧道与地下工程中的地质风险加以识别和预防、控制,对确保工程安全十分重要。因此,开展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地质风险控制与对策研究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次会议的演讲题目贴近工程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南京大学施斌教授、中国矿业大学隋旺华教授、东南大学方磊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戎晓力教授、南京坤拓土木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施烨辉博士分别作了题为《隧道可地下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采掘溃砂灾害及防治》、《岩土工程参数随想》、《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问题与思考》、《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系统平台建设用应用》的学术报告。

水文水资源专委会和探矿工程专委会也分别举办了学术年会。

 

三、按照省科协工作部署,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项目获得新进展

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学会自身能力建设的重要指标。省科协自2103年开始实施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计划。对省科协这一重大举措,从一开始我会予以了高度重视,通过理事长办公会议、秘书长工作会议等形式进行部署,发动各理事单位申报项目。2013年,省地质学会在省有色地勘局专门召开了现场会,挂牌培育了协同创新基地和科技思想库等19个项目和8名首席专家,从中选择向省科协申报了首席专家、科技服务站、科技思想库、协同创新基地等项目,当年获批两名首席专家,一个科技服务站,一个学术创新基地项目。省科协陈慧娟书记在对省地质学会的调研中也对我会积极响应提升能力计划,强化自身建设的做法给与了高度评价。

2014年,按照省科协的统一部署,我会继续做好培育和扶持工作,重点培育了校企型科技服务站和精品期刊两个项目:其一,着力打造“校型科技服务站”项目,它是在2013年培育江苏煤炭地质局为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服务的首席专家制度基础上,进一步整顿和充实了服务站技术力量,建立了较完善的规章制度,校企双方在学生教学、野外实习、编制教材、学生就业和科普宣传等方面拓展了服务范围和深度。2014年下半年,省科协批准了这个科技服务站项目,目前各项工作正按计划展开。

除此之外,2014年学会秘书处还专门针对省科协认定的项目:“共建六合机场试验室科技服务站”、南京大学地科院的“城市化进程中地质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青年科技论坛”,以及符登军、冯伟民两位首席专家进行了现场检查和调研走访,了解他们近期工作、服务进展情况以及被服务单位的意见。

为增强学会自身建设,落实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科协所属科技类社会团体评估和2014年学会考核评估要求,我会高度重视,多次开会研究,并抽调专人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材料的准备工作,为评估、考核编写并采集了详实的书面记录和社会调查资料。依据评估和考核评分细则,我会向省科协提交了五星级学会的申报书。

 

四、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地质科普工作取得了新进步

地质科普工作是学会重要工作之一。在依托南京地质博物馆为主阵地,利用全省地学科普场馆开展传统型的科普宣传基础上,近年来,学会科普委积极尝试创新的工作方式和内容。2014年的地质科普工作在创新性和广泛性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创新思路,联合有关单位和学会联合举办科普宣传活动。在“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等活动期间,根据省厅统一部署,学会科普委主动联系有关理事单位、有关市地质学会和兄弟学会等,以及南师大、南理工和东南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队伍,共同开展宣传等项活动,创新思路,扩大科普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主要活动包括:一是首次尝试与扬州市科协、扬州市地质学会联合举办纪念地球日暨地质科技分论坛,会议交流了扬州地区地质、石油、盐业、煤炭和测绘工作的新进展,为与市级地质学会联合举办学术交流创造了经验;二是在地球日和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活动中,改变了以往地质学会唱独角戏的局面,邀请和联合众多单位共同投入科普宣传。世界地球日活动期间,由省厅科技处、省地质学会、省土地学会、省地震学会、省地调院、国土资源部地裂缝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领导和专家携带专业仪器和化石标本,在南京地质博物馆举行了现场咨询会,解答市民提出的疑难问题,免费提供黄金首饰、宝玉石鉴定,有害物质检测等服务,宣传国土资源政策法规,呼吁节能环保、保护土地和矿产资源,发放各类宣传品;在全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活动中,我会与省地震学会、省地调院、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和在宁有关高校和红山动物园的志愿者,在南京地质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广场咨询,吸引了较多市民围观,声势扩大,社会影响很好;三是学会科普委和南京地质博物馆利用馆网站、新浪微博等媒体工具,针对低幼儿童特点开展了少儿地球日主题绘画活动。馆科普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组织众多家庭为地球日宣传画布填图上色并签名留念,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良好习惯;四是省地质学会和南京地质博物馆联合举办“我眼中的地质科普”摄影大赛,对科普宣传进行了新的尝试,此次活动征集到广大市民、理事单位地质工作者的众多佳作,内容包括南京地质博物馆等科普场馆的展陈、人物风采,地质遗迹、地质公园、地质风光的精彩画面。大赛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将获奖作品制作成精美展板,在地球日宣传周期间进行专题展览,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市民驻足欣赏;五是科普委和南京地质博物馆科普部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六合实验小学等联合开展教学活动,探索地学科普教育与学生地理课教学相结合的新途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聘请南京大学地学专家徐士进教授在东南大学为研究生授课;联合南师附中、六合实验小学的老师,带领高中地理班的30名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考察了六合国家地质公园桂子山、方山景区,参观了该地质公园博物馆,还在野外亲手采集了美丽的雨花石,学生们表示收获很大;六是针对社会公众对地学科普的需求,科普委聘请专家,结合“科普知识进校园”、“科普知识进社区”等活动,在南京、常州等地的多所大中小学和街道社区,为学生和市民们做了《气候改变历史—从地球运动看朝代更迭》、《地震科普知识——地震是怎么回事?》、《美丽雨花石的由来》、《地球霸主恐龙》等七场科普报告,受到学校和社区街道的广泛好评;七是为了给科普宣传提供鲜活的教材,科普委和南京地质博物馆专家还编写印制了科普系列读物之一《绚丽多彩的宝石世界----天然珠宝玉石科普知识100问》,在地球日等宣传活动期间免费向社会公众发放。

近年来,我会的地质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不仅采用传统手段在每年的法定纪念日开展地质科普宣传,还不断的创新和探索科普工作新形式,如直接参加南京地质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帮助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学校,建立地质矿产或国土资源陈列馆;协助地方政府申报和建设省级和国家级地质公园及其地质公园博物馆;为保护地质遗迹和古生物化石提供专业建议等等。根据省科协组建一支多学科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队的要求,以地质学会科普委为主,组建并提交了加入省科协“江苏省地质学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的申请,获批成为了首批服务团成员单位,同时,江苏省地质学会科普委副主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徐士进教授、博导被省科协聘为首批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这是省科协对地质学会地质科普工作的高度肯定。

 

五、创新工作方式,为会员服务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积极举荐优秀地质科技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遇。为鼓励青年人扎根基层,在野外一线建功立业,中国地质学会联合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人事司共同发起并设立“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简称“金罗盘奖”)。“金罗盘奖”自2014年度开始评选,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100人。12月13日,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金罗盘奖”评审会议在北京召开,经无记名投票,产生了第一届“金罗盘奖”获得者。本届“金罗盘奖”获奖者均来自地质勘探野外一线,他们在艰苦的野外工作条件下,创造了高水平的野外地质成果,在理论探索和找矿实践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中国地质学会将对100名获奖者给予适当奖励。江苏省地质学会推荐的江苏省地调院、江苏省勘技院、江苏煤炭地质局三位同志参加“金罗盘”奖的评选,其中省地勘局勘技院王波和省地调院武健强两人荣获第一届“金罗盘奖”。

此外,学会推荐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曹剑博士,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科技奖-银锤奖获得者。

承办各种培训活动,为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做好准备承办培训等工作是承接政府交办的业务工作的一项具体内容,也是学会工作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2014年,根据省厅地勘处和地环处的委托,学会分别承办了“全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学员来自省辖市和部分矿产资源丰富的县市国土资源局,聘请地矿、有色和地质资料管理的6位专家向培训班学员作了相关课程的授课;承办了“江苏省地质环境管理统计年报培训班”, 为来自全省国土资源局负责统计年报人员,讲解了省环境管理统计年报的编制程序和相关问题。在培训活动中,学会承担了聘请行业专家、拟定授课内容、联系授课场地等培训班会务和管理工作。通过这些专业培训,学会也积累了经验,为今后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更多的介入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的有关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会还接受省厅监察室的委托,承担了江苏省国土资源系统廉政文化建设作品评选工作,以及展品复制、制版宣传出版任务。

 

六、注重基础工作,学会组织建设有了新的加强

为规范学会工作程序,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2014年学会秘书处以申报星级学会为契机,完善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工作人员考核制度”、“人员任用制度”;“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培训办法”;“ 4.22会员服务日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

为鼓励先进,表彰先进集体,学会参考了中国地质学会有关奖励办法,制定了“江苏省地质学会优秀地质工作者奖励办法”和“江苏省地质学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奖励办法”。这些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建立,将促使学会日常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确保了学会工作决策的科学性,也有利于调动广大学会会员和专委会的工作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健全组织,加强省市地质学会的沟通和联系,2014年我们召开了“省市地质学会工作座谈会”,要求加强省市地质学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将各自分头活动调整为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中活动,建立上下联动的学会组织机构,促进学会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江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迄今为止,全省已有8个省辖市成立了地学组织,包括扬州市、徐州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连云港市地质学会;南京市国土资源学会;镇江市、淮安市地学会。座谈会上,已成立省辖市地质学会的代表介绍了近年来他们因地制宜,依托地矿、石油、煤炭、测绘、大专院校等理事单位的支持,围绕地方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地灾评估、专业培训、科技咨询、科普宣传、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等方面工作,取得的成绩。会议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市级地质学会组织,有效的开展活动,为地质学会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座谈会还对加强省市学会的联动与合作提出了具体意见:一是及时吸收大家为省地质学会的理事单位;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共商学会工作;三是实行信息、人才、科普等资源的共享;四是相互携手,联合开展学术交流、科普宣传、专业培训等活动;五是发挥人才优势,做好科技咨询和技术攻关等服务工作。此次座谈会受到了各方面的积极响应。

2014年,学会除了通过各专委会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外,还按照年初理事会的要求,加强了在高校和理事单位发展新会员的工作。通过理事长办公会议和秘书长工作会议部署了这一工作。到去年底,学会在南京大学、有色地勘局和省地调院等理事单位发展了一批青年科技新会员,为学会增添了新生力量。

 

七、规范财务制度管理,确保学会工作正常运行

    学会的财务工作一直参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2014年度,学会财务工作正常运行,收支情况良好。通过上级审计部门的审计,未发现违法违纪现象存在。

2014年学会全年收入共计:665451.69元,其中:会费收入461000元;其他收入44451.69元(40000元为华东六省一市科技论坛协办费,4451.69元为利息收入);政府补贴收入160000元(省科协批准的首席专家、学术创新和科技服务站项目60000元,省国土资源厅拨地球日经费100000元)。

全年支出共计:516340.23元,其中会议、学术交流活动、出版及制作展板等业务活动成本299848.20元;办公、差旅、车辆、折旧、聘用人员工资等管理费用216492.03元。

2014年,学会经费结余149111.46元。

 

2015年工作安排

在新的一年里,江苏国土资源战线的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面临依法治国、深化改革、资源保障、自身建设的繁重任务。形势的发展也对地质学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江苏国土资源管理和地质科技进步的新情况、新问题,紧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地质科技交流与推广工作,继续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夯实承接好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团结省市地质学会的力量,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地质科技进步服务,为广大会员服务,是学会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考验,需要通过更加努力的工作,去开拓进取,取得新的进步。

经秘书处提议,十届八次秘书长工作会议讨论,2015年工作拟安排如下七方面的内容,供各位理事讨论。

第一、 继续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今年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重点之一,就是协办由江西省地质学会主办的2015年第13届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这是华东地区地质界的又一盛会。要求各理事单位和广大会员积极撰写反映江苏地质科研成果的高质量论文,充分展示江苏地质科技工作的水平;二是,针对江苏地质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适时召开江苏省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交流会,繁荣和活跃学术氛围,推动地质科技进步和传播;三是,依托专委会活动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今年地质资料管理、测试技术、地层古生物、旅游地质和农业地质专委会将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地质勘查和地质环境两个专委会要健全组织机构,拟定活动计划,尽快开展活动;四是,适时组团赴台,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与台湾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营造两岸地质科技人员的学术、技术交往与合作的良好势头。

第二、继续做好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工作

要通过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学会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会员需求的能力。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一方面做强做实省科协批准的首席专家、科技服务站、学术创新和精品期刊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要培育好学会挂牌的协同创新基地、科技思想库等项目,对这些项目进行现场调研,检查和解决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典型,择优向省科协进行申报。

第三,加强与市级地质学会的沟通与合作

省市地质学会的沟通与合作要形成制度,要在学术交流、科普宣传和为会员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活动。今年,为促进江苏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已完成南京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拟联合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南京市国土资源学会、扬州市地质学会共同举办一次“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

第四、为鼓励先进,学会今年将开始评选表彰“江苏省地质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地质学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工作。期望各理事单位予以重视,认真完成此项工作。

第五、科普委员会将加强科普宣传的创新性和广泛性研究,与南京新闻台等新闻媒体合作做专题报道,加大科技和科普宣传力度;继续联合多家兄弟学会、协会和理事单位、科普场馆和高校志愿者队伍共同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周和防灾减灾日等科普咨询活动;举办第二届地质风光摄影大赛;在大中小学举办5-8场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普报告会;编写科普系列读物之二----《恐龙》;组织两次分别以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为主体的夏令营和野外实践活动。

第六,主动配合省厅业务处室,继续做好承办各种交办的各种培训等工作;完善专家人才库建设和秘书处组织建设,抓紧做好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各项准备,积极向省厅争取承接学会能够完成的转移职能。

第七,进一步做好新会员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员的会员发展工作;与理事单位配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更好的为广大会员服务、为地学科技交流服务。

 

对2015年的工作安排,请各位理事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交给秘书处。

同志们,过去的一年,学会工作在各方面取得了进步,在谋划2015年工作计划时,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对学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在新的一年,省地质学会的工作要进一步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地质学会是广大会员之家,是传播、交流地质科技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阵地。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省地质学会的各理事单位、各位理事、全体会员要齐心协力,相互支持,共同为学会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