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加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史事考

2020-08-09 0

中国参加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史事考

 

李学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00006)

   

    内容提要:中国地质学界早期参与国际地质学界活动的具体情形,特别是中国地质学家首次参加第13届国际地质会议的具体经过如何,国际地质学界对中国参会的反响怎样,中国地质学家对国际地质大会贡献几何等等,现已湮没无闻,成为中国地质学史的空白。笔者勾沉相关史料,就翁文灏代表中国参加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史事考订补充,并对上述问题提出初步分析。文章认为,不仅中国地质学界对大会作出了独特的中国贡献,同时大会也给中国地质科学带来了重要且积极的影响,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中国地质学史  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  翁文灏

   

    在中国地质科学已走过100年不平凡历程的今天,中国的地质科学机构和学术团体已成为世界地质科学研究的重镇、国际地质科学学术活动积极且重要的参与者,并已于1996年在北京成功主办了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国际地质科学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中国地质学界参与国际地质学组织和国际学术会议的情况,也是中国地质学发展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由于时间久远、史料缺乏,对于中国地质学界早期参与国际地质学界活动的具体情形,今天已知之甚少。例如,对于中国地质学家首次出席参与的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目前中国地质学学科史、中国地质学会史的相关专业著述中,也只记载:1922年,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中国第一次派出了专业地质学者出席大会:“我国派中国地质学会首届评议员(理事)翁文灏作为政府代表,赴比参加,并向大会提交了四篇论文:1.翁文灏《中国某些地质构造对地震之影响》;2.丁文江《滇东的构造地质学》;3.翁文灏、葛利普《中国之石炭纪》;4.安特生《华北之新生代地层》。” 仅此而已。对于中国参与会议的具体经过情形,中国地质学家首次参加国际地质大会所引起的反响,给中国地质学界带来的影响与变化,特别是中国地质学家对国际地质大会的贡献等等,均已湮没无闻。笔者勾沉相关史料,对上述问题略加考订和分析,与同仁分享新知并就教方家。

 

一、中国代表翁文灏参会情形

    13届国际地质大会(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又译称万国地质学会第13届大会。万国地质学会发起于1876年,并于1878年在法国巴黎举办了第1届国际地质大会,是当时全球地质学界最权威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它以通过各国地质学家的协作与共同研究,“发展关于地球之理论上或实用上各项研究”为宗旨,每三年或四年召开一次大型学术会议——国际地质大会,由各国国立地质机关轮流主办。

    在第13届大会之前,已先后在法、意、德、英、美、瑞士、俄、奥、瑞典、墨西哥、加拿大等国举办了12届大会。万国地质学会原定于191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第13届大会,但因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持续到1918年,欧洲大陆惨遭荼毒,会议不得不延期举行。战后和平恢复,建设方兴,万国地质学会于1921年重新讨论补行第13届大会事宜,最后决定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于1922810日至19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因此主办国比利时的地质调查所所长给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发来邀请函,约请中国派代表出席大会。比利时政府也通过外交途径,于1922年初向中国外交部发出照会,邀请中国派员与会。当时北京政府外交部转咨地质矿产主管机关农商部核办。农商部经过研究决定派员与会。外交部除于316日照复比利时驻华公使转达比利时政府外,同时也通知了中国驻比利时公使王景歧:奉派作为中国代表前往比利时出席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的,是农商部佥事、地质调查所会办(副所长)、代理所长的地质学家翁文灏。

    综合各方资料,此次大会的经过及翁文灏参与会议情形大致如下:

    出席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共有来自38个国家的代表361人,代表了当时在万国地质学会注册的500名会员。除出席会议的代表翁文灏外,中国另外还有两名注册会员为丁文江和章鸿钊。以中国名义出席第13届大会的成员,还有一位来自日本满洲株式会社的学者。因为该机构设于中国大连,故列在中国名义之下。作为东道主,借地利之便的比利时有105名学者出席大会,人数最多。其次为法国,有70名学者与会。亚洲国家中,除中国外,日本有7名代表与会,印度、安南各有一名代表出席。每名出席代表交纳的会费为75比利时法郎。

    在大会正式开幕的前一天即89日晚上,比利时地质古生物水利学会为各国代表举行了欢迎茶会。

    810日上午,先是举行万国地质学会评议会(理事会),进行评议会会长、副会长职员等选举。参加评议会的评议员(理事)为各大国代表及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做为中国代表、中国地质调查所代理所长名列其间。评议会选举比利时矿政局长勒克司为会长,比利时地质调查所所长雷尼安为总书记(即秘书长),翁文灏被推举为学会副会长之一。11点举行大会开幕典礼,大会最高赞助人比利时国王亚尔伯一世亲临出席开幕式。比利时实业、教育、殖民三部部长先后致词,万国地质学会前任及本届会长、书记(秘书长)先后发表演说,并宣读了学会名誉会员、美国商务部长胡佛贺信。下午2点,学术讨论会正式开始。5点比利时实业部长举行茶会,招待各国代表。晚8时半,著名地质学家亚尔刚举行专题学术报告会,演讲亚洲地质构造。

    11日上午,评议会举行第2次会议。学术讨论会从10点开始,按门(学科)分组举行。本届大会共分为10门,分别为:第一门赫西尼期地层折曲之构造;第二门石炭纪地质;第三门折曲地带与断落地带之关系;第四门非洲地质;第五门南北半球地质及古生物进化之关系;第六门亚洲地质构造;第七门水成岩石学;第八门石油地质;第九门第四纪地质;第十门其他。下午继续进行分组会议。5点,布鲁塞尔市政府在市政厅举行茶会。

    12日,全体与会者赴司巴地质旅行,考察寒武纪地质及温冷各泉。晚7时是比利时地质学会举办的欢迎宴会

    13日上午,参观比利时国家博物院,下午参观鲁汶煤系化石陈列馆。4点是鲁汶大学举办的茶会

    14日上午评议会举行第3次会议。学术讨论会10时继续举行。下午学术研讨会继续进行,同时部分会员赴布鲁塞尔市附近,作第三纪地质考察。晚8时半,放映由美国矿务局赠送的开采硫矿及煤油矿的纪录电影片 

    15日上午参观比利时国立博物院。下午5时比利时殖民部部长招待茶会,同时部分会员赴桑姆旅行,考察古生界地质。

    16日上午评议会举行第4次会议,选举《地质简报》编辑委员会。学术讨论会10时开始。下午会议继续学术报告,同时部分会员赴文梅尔旅行,考察第三纪地质。晚7时半,举行全体会员参加的正式宴会,比利时殖民部部长、实业部部长先后代表政府致欢迎辞。各国代表(不包括各属国及殖民地代表)亦相继发表致辞,翁文灏代表中国致辞。

    17日,与会学者赴尔模桑旅行,考察石灰岩山洞。尔模桑市长及比利时前实业部长举行茶会。

    18日上午9时,评议会举行第5次会议。10时学术讨论会开会,下午继续。5时参观梭尔佛学院图书馆,部分会员赴梭尼旅行,参观建筑石矿。

    19日上午9时,评议会举行第6次会议。10时举行全体大会,由会长报告学会会章草案,交付代表讨论表决。除塞尔维亚代表认为由于俄罗斯等国未有正式代表与会会章应予缓议外,全体一律赞成通过。法国代表以全体会员名义向本届会长、书记表示感谢。随后,会长宣告大会闭幕。下午,各代表前往克纳司脱旅行,考察古矿。

    20日,代表赴汉河旅行,考察石灰岩地下泉流。

    除上述会议期间举行的短期地质旅行之外,大会还组织了会前及会后的长期旅行,分组办理,每组为期自10天至两星期不等,列表如下:

会前地质旅行表

组数

考察目的

带领人员

1

古生界地质

黎业斯大学教授傅马里

2

泥盆纪石炭纪地层

鲁汶大学教授盖逊、国立博物院主任麦油、地质调查所员亚色背

3

变质地层

黎业斯大学教授罗爱斯

4*

第三纪地层

布鲁塞尔大学教授勒里士

5*

各种石矿

技师卡美门

 

会后地质旅行表

组数

考察目的

带领人员

1

中生界地质

蒙司矿务专门学校教授谷雨

2*

古生界地质构造

黎业斯大学教授傅马里

3

下石炭纪地层

黎业斯大学教授罗爱斯、鲁汶大学教授盖逊


4*

中石炭煤系纪地层及化石

地质调查所所长雷尼安

    中国代表会翁文灏不仅从始至终参加了大会的全过程,也积极参与前会后的地质旅行。会前他参加了第4、第5两组旅行,会后则参加了第2、第4两组旅行。

    除通过了学会会章外,第13届万国地质大会期间,学会议决的重要会务事项还包括:下一届即第14届国际地质大会在西班牙举行;将比利时出版《地质简报》,作为各国地质出版物(概要)汇总、交流的刊物,由各国地质机关将本国地质出版物撰述概要,送《地质简报》刊登,以加强国际学术成果交流;东欧各新独立各国成立联合会,对于地质调查不分国界协同进行;关于非洲地质图,决议由相关各国协商进行;通过美国提出的成立地壳均力研究委员会的提议,并任命美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主任怀德为委员长,负责组织筹备工作。本次大会的科学论文于1925年公开出版,共三巨册,1860页。

 

二、中国首次与会的国际反响

    13届国际地质大会是中国首次派出地质学者与会,也是中国专业地质工作者首次在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亮相、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对中国地质学而言意义非凡。中国首次与会,也受到大会和各国同行们的关注与重视,表现圆满,反响良好。

    万国地质学会在确定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开会日期后,大会承办者比利时地质调查所先后函告中国农商部矿政司及地质调查所,并由比利时驻京使馆照会中国外交部,邀请中国派代表出席。在中国政府确定与会并将派遣翁文灏代表出席会议的决定通知比方后,比利时方面非常重视,驻华使馆参赞还亲自前往地质调查所,与翁文灏具体接洽相关事宜。

    中国虽然第一次与会而且只有一名代表出席,但却向大会提交了4篇论文,体现出非常积极的参与热情,而且与国际知名学者葛利普、安特生共同合作,表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放性。翁文灏抵达比利时以后,从会前的地质旅行开始,积极参与了会议的全过程。第一,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810日上午举行的,由各大国代表及地质调查所所长为评议员的万国地质学会评议会。在选举评议会会长、副会长等职员时,翁文灏被推举为学会副会长之一。在大会的学术讨论会部分,大会将会议论文按学科分组,共分为10门,每门由评议会推定主席二人。翁文灏又被推举为分科主席之一,参与了大会的学术组织领导工作。16日上午评议会第4次会议上,翁文灏又被推举为《地质简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大会给予翁文灏的种种荣誉,既是对翁文灏参与开创中国地质科学研究事业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地质学在短期内即取得突出成就的赞许。

    对于中国地质学界数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国际同行在“表示欢迎”的同时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例如,瑞士地质家亚尔刚在810日的公开讲演中即表示:“中国地质调查所设立数年,成绩焕然,为近年地质界可注意之事。”法国地质家特马树里在《法国地质年报》第170期发文论英国地质学家所著世界地质图时,也表示:“中国地质不能谓全无所知,本国人已有六百万分之一全国地质图刊行于世”,“并称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氏学有专门,办理合宜”。

    816日晚,在大会举行的正式宴会上,翁文灏代表中国发言。他首先对比国政府及本届地质大会筹备人员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随后表示:“中国疆域大比全欧,调查启发责无旁贷,对于本国对于世界中国地质学者均当负其责任,中国政府亦知此责任之重要,现方极力提倡地质研究,以期与各国地质学机关通力合作,共同进步。今日得与各友邦专家相见一堂,饱领教益,并承对于中国地质事业热心赞许,尤为欣谢。而文灏昔曾留学斯邦,

稔知比国地质学家对于世界科学贡献之巨,此次大会筹备完备,益足表见。奉派来此,旧地重游,犹见和平恢复之迅速,科学研究之进步,此尤个人所引为欣幸者也。” 

    会议期间,布鲁塞尔的《独立报》还派出记者对翁文灏进行了专访。采访中,面对记者对中国内政及国际地质学界在德奥代表权问题的严重分歧等尖锐问题,翁文灏不卑不亢,应答自如,表现出相当高的政治智慧和回答技巧。820日该报刊载了记者对翁文灏的采访情况。据报道,翁文灏谈及对比利时的观感,表示:中国地质事业方始萌芽,兹见比国地质图之精密,博物院之繁富,弥思中国地质事业亟须积极进行,方能与世界地质携手并进。记者也对中国政局表现出了高度关注,翁文灏起初以“此来纯系科学性质,政治问题恕不作答”相搪塞。记者一再追问“近日各报载中国各省战事方殷,纷乱日甚,是否真相?”翁即答以:“近数年来中国南北诚有政见不同之处,近则黎大总统复位,国会重开,全国各省一致承认,是中国政局根本上已日臻巩固矣。”

    13届大会召开之前还有一个插曲。在会议筹备期间,主办国比利时因德、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蔑视条约,侵犯中立的罪行,坚决反对邀请两国与会,同时因为苏俄政府尚未获得欧洲各国正式承认,也拒绝邀请苏俄代表出席大会。为此,比利时还与荷兰、丹麦、瑞典、那威等战时中立各国发生龃龌。荷兰等国不赞成将德、奥排除在外,甚至提议继续推迟举行或干脆将本次布鲁塞尔会议作为临时特别大会,不冠以第13届大会之名。因为得到了英、美、法、意等各大国的支持,比利时坚持己见,不为荷兰等国所动,故尔荷兰、丹麦、瑞典、挪威等国拒绝派正式代表出席,以示抗议。因此,比利时记者也就本届地质大会将德、奥排除在外引起个别国家抗议一事,询问中国代表翁文灏的意见。对此翁文灏表示:科学无国界,将德、奥除外是否属永久性质,此时暂不欲讨论。但他同时表示,此次会议举办地正是比利时遭受战祸最剧烈的地方,疮痍犹存。中国作为一战协约国一方,对于比国夙具同情,此次比国不邀德奥与会,中国也表示充分谅解。

 

三、中国对大会的贡献及大会在中国的影响

    虽然此前从第10届大会开始中国即有代表出席,但因出席者均非地质学专业人员,参加会议仅是充当一名旁听者,因此谈不到对国际地质大会有何贡献,而且大会也没有在地质学方面给中国带来任何有意义的变化。1922年的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则完全不同。中国不仅派出了高水平的地质专家和地质事业的重要领导者,参加了大会的领导组织工作,而且提交了高水平的科学论文,并公开表达了中国对国际地质学界重大争议问题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立场,让国际地质学界听到了中国声音,对大会作出了中国贡献。同时,通过加入到国际地质科学共同体的行动,也给中国地质科学带来了积极重要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

    1.中国对国际地质大会的贡献。

    在此次国际地质学大会上,中国派出的代表不但做为学会评议员、副会长、分组会议主席,参与了大会的组织领导工作,而且提交了4篇高水平的科学论文,“亟得各国学者之赞许”,表现中国地质学的较高起点,为会议做出了应有的中国贡献。中国提交的4篇科学论文中,翁文灏与葛利普合著的《中国之石炭纪》(英文)分在第2门石炭纪地质;丁文江所著《滇东的构造地质学》(英文)分在第6门亚洲地质构造;翁文灏所著《中国地质构造对于地震的影响》(法文)和安特生所著《华北之新生代地层》(英文)分在第10门。除到场讲演自己的论文之外,其他几篇论文翁文灏也均到场代为报告,并辅以幻灯片
 

演示。

    大会期间,翁文灏还将中国地质调查所已出版的科学著作、测制的地质图,以及相关成果、工作计画等在会场陈列展示,并向部分重要科学家赠送了地质调查所出版的地质图书,使各国地质同行对中国地质科学成就有了具体真实的了解。中国在地质大会上的表现可以说“一鸣惊人”。如前所述,这些成就也得到国际同行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在国际地质学家树立了中国地质学的良好形象。当然在国际同行赞扬面前,翁文灏保持了冷静客观的心态:“此固外人期许之辞,未容引为自满,且中国地大物博,地质调查缺漏尚多,已调查者亦尚多未能及时刊行,亟待推广范围,益求详密,多刊图说,积极进行,不徒以博国际之名誉,亦实以应国人之需求也。”

 

2.大会给中国科学事业带来的影响。

    第一,拓展了中国地质学对外学术交流的渠道和规模。1922年初刚刚成立的中国地质学会也成为万国地质学会的成员,中国地质学界与国际地质学界建立起了正常的组织和学术联系,参与了此后(1949年以前)各届国际地质大会。自此次大会开始,中国地质学家参与到全球地质学学术共同体中,成为世界地质学界的一部分,实现了与国际同行学术成果与信息共享。据袁复礼回忆,成立中国地质学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与外国的地质学会进行学术交流和交换刊物”。12届国际地质大会之后,也确实给中国地质学界与国外学术刊物交换规模带来了大的扩展和提升。例如,中国地质学会编辑出版的英文期刊《中国地质学会志》,“引起各国地质机构和地学团体的关注,如英国、美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家交换之外,还寄赠了多年以前出版的地学书刊,(地质调查所)图书馆的文献交换更为活跃”。

    第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生物学的研究和煤铁等矿产资源的调查。据翁文灏的报告,当时万国地质学会最为关注和致力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一)统一各国地质名词及各科分类(如岩石学、古生物学等)。(二)汇集整理各国专门研究,如拟刊行《全球岩石学志》及《全球古生物志》等。(三)汇集各国重要矿产调查报告,第11届瑞典大会刊印《全球铁矿志》,第12届加拿大大会刊印《全球煤矿志》等。(四)为便利各国专家交换知识、讨论问题,在大会前后组织地质旅行,共同实地调查研究。(五)统一各国地质图测量及刊印方法,以期最后合成全球地质总图。当时总图的欧洲部分已告完成。在第11届瑞典大会和第12届加拿大大会上,万国地质学会分别向各国征集煤铁矿产调查情况。中国既没有地质专家与会,更无相关矿产调查统计,结果分别由日本地质调查所长井上禧之助和美国地质学家李德以个人调查结果撰写专篇,刊于《全球煤矿志》和《全球铁矿志》中。通过参加国际地质大会,翁文灏深感:“惟以中国区域之大天产之丰,而中国不自调查,外人辄引为遗憾。” 

    中国地质调查所成立之初,即以调查中国地质矿产资源作为最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此后,翁文灏等中国地质学家,更是加大对中国矿产资源特别是煤铁资源的调查力度,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第三,翁文灏的成功与会,不仅给中国地质学科学带来了积极重要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而且也给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科学界带来极大的鼓舞和自信。在翁文灏归国之际,中国科学社特意于1022日在南京设宴欢迎。杨杏佛、秉志、胡先骕、胡刚复等出席,欢迎翁文灏载誉归来。杨杏佛表示:“日来各国学者来华讲演者颇多,诚为国人幸事,然我国则绝少国际闻名之学者,以其心得向军饷外人。今得翁君为吾人吐气不少。”第二天科学社又在成贤街社址举行了由竺可桢主持的专题报告会,请翁文灏发表学术演讲《地层构造之研究》。竺可桢亦对翁文灏高度赞赏,称其为:“中国学者得世界荣誉之第一人。”第四,促成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关于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据袁复礼1980年代回忆说,是他与谢家荣1921年冬向翁文灏提出了成立学会的建议。而丁文江在学会成立大会上说,是由章鸿钊首先倡议并邀请各方地质学家共商计划。章鸿钊则在192232日的演说中表示:是“丁、翁两先生又发起这个地质学会”。而笔者以为,国际地质大会的邀请函应该是促成中国地质学会于1922年初成立的重要动因,至少是原因之一。组织一个有全国代表性的地质学术团体,乘参加国际地质大会之机,加入到万国地质地质学会之中,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信息共享(学术刊物交换),应该是在此时成立中国地质学会最直接的动机。当然,这仍然是推测,有待进一步具体史料的证实。

 

    总之,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是中国地质学界第一次参加到国际地质学大家庭中,并对大会作出了独特的中国贡献。同时,通过加入到国际地质科学共同体的行动,也给中国地质科学带来了重要且积极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万国地质学会会章

19228月第13届大会通过

第一条  宗旨。万国地质学会以发展关于地球之理论上或实用上各项研究为宗旨。

第二条  会期。每三年或四年开会一次,会期约一星期。每届会期内审定下届会地,由全体大会决定之。

第三条  旅行。每次会期以地质旅行为重要部分之一,予会员以研究。开会所在国之地质矿产之便利。旅行时由专门人员带领并刊印说明书,说明该行地方之地质概要。

第四条  出版。每届会毕从速刊行会务纪事,内载会期内宣读之最重要论文及其所有讨论,并载关于本会经济及其他会务之报告。

第五条  专门委员会。设立专门委员会研究需要国际联合研究之重要地质问题。

第六条  奖励。有关于地质学各门重要之著作本会得予以奖励。

第七条  筹备会邀请开会之国,一经接受大会通过之通知后,即行设立筹务会,并以此会之通信处即行通告前届会期之评议员。此筹备会担负下届开会之日程、旅行及出版各事。关于本会一切之函件,均应寄交该筹备会,并由该筹备会邀请各国政府、地质调查所、地质学会、学士院、大学校等参与下届大会。

第八条  会员。会员资格不设严格限制,但地质旅行应尽先容纳地质学家、地理学家、技师等从事于地质学任一门之专门研究者。

第九条  评议会及全体大会。开会期内,设立一评议会主持会务,其组织如下:

一、筹备会之代表,但其数不得超过十人。

二、曾经邀请出席之各国政府代表、地质调查所所长、地质学会会长及地质专科之主任。

此项人员缺席时得委员代表。评议员规定开会日程,并讨论应交全体大会之各项问题。

全体大会以到会会员组织之。

第十条  职员。职员于第一次全体大会举出之,正会长及总书记由筹备会推举之,副会长由评议会推举之,经全体大会通过决定。

第十一条  专门委员会应将前后二届会期间所作之报告交付下届筹备会。每届职员之职权保留至下届筹备会成立之时为止,并即将本会长卷宗移交,惟仍办理会务纪事之刊行及清结一应未了事务。每届会期之第一次开会由前届会长宣告之。一经本届会长选出后,前届会长即行退位。

第十二条  会章之修改。修改会章之提议,最迟须于会期九阅月前以文书提交,筹备会即通告前届与会之各机关。此项提议以评议会三分之二之同意及全体大会三分之二表决通过之。

(《外交公报》第21期)

 

参考文献

 [1] 夏湘蓉、王根元:中国地质学会史,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6 P195-196.

[1] 万国地质学会会章,翁代表文灏参与万国地质学会第十三届大会经过情形报告书,外交部:外交公报,1922,21

[1] 万国地质学会在比京举行大会农商部派翁文灏前往与会请查照函,外交部:外交公报,1922,11. P27.

[1] 法国地质年报,第170期,第P125,转引自《翁代表文灏参与万国地质学会第十三届大会经过情形报告书》,外交部:外交公报,1922, 21.

[1] 翁代表文灏参与万国地质学会第十三届大会经过情形报告书,外交部:外交公报,1922,21.

[1] 翁代表文灏参与万国地质学会第十三届大会经过情形报告书,外交部:外交公报,1922,21.

[1] 尹赞勋:介绍国际地质学会,《地质论评》第1卷第4期(1936年),P459.

[1] 翁代表文灏参与万国地质学会第十三届大会经过情形报告书,外交部:外交公报,1922,21.

[1] 夏湘蓉、王根元:中国地质学会史,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6P7.

[1] 顾晓华:中国地质图书馆史,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11P21.

[1] 翁代表文灏参与万国地质学会第十三届大会经过情形报告书,外交部:外交公报,1922,21.

[1] 欢迎翁文灏,《科学》第7卷第10期,1922.P105-106

[1] 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学科史,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4P70.

[1] 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学科史,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4P70.

[1] 夏湘蓉、王根元:中国地质学会史,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6 P247

 

 

China 's Participation in the 13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Li Xuetong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100006)

 

     Abstract: The first time a Chinese geologist, Dr. Wong Wenhao,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was the 13th, in 1922. How Dr. Wong participats in the meeting, how the international geology community responds to the Chinese participants, Chinese geologists' contribu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etc., has been buried in oblivion and become a blank of Chinese geology history. This article collects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clarifies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Wong Wenhao's participation in the 13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not only has the Chinese geology community made a unique contribution to the conference, but also has important and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Chinese geological sciences,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eology.

     Key words: History of Chinese geology  13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Wong Wenhao.


To Top